
由於春天冰融的時間提早了幾星期,北極熊獵食海豹的時間變短了,導致近幾年來北極熊體型有縮小的趨勢,母熊育兒的成功率也下降,我想到這些在雪洞裡不吃不喝幾個月哺乳小熊的母北極熊,就覺得我們人類真的很可惡,要是紅毛國被海水淹沒我是一點都不care,可憐的是這些野生動植物不幸跟我們人類生存在同一個年代...。
受到全球暖化衝擊,動物棲息地不斷減少,全球生物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獅子群起圍攻大象,北極熊滑落冰原,種種難得一見的畫面全被Discovery跟BBC合作的團隊給拍了下來。 大白鯊從海中一躍而起,張開血盆大口把海豹一口吞下,驚心動魄的畫面,震撼力十足。接下來的鏡頭更是驚人,一群猛獅前仆後繼,緊咬著大象不放。 獅子飢不擇食,吃起大象,北極熊則深受全球暖化之苦,冰原消融,一不小心就會跌落谷底,北極熊寶寶只能四處苦苦找媽媽。 Discovery跟BBC小組花了五年時間,橫跨七大洲,搶拍這些珍貴畫面,像瀕臨絕種的雪豹或許將來只能在電視上見到。 人類破壞環境,萬物飽受其害,再不採取行動,遲早會自食惡果。
保育動物人士今天警告,地球氣候暖化已經威脅加拿大「豎琴海豹」的生存;他們呼籲,取消今年度的獵殺活動,以保育瀕臨絕種危險的海豹。 氣候暖化造成加拿大聖勞倫斯灣一帶冰層退縮,讓棲息該地區的海豹面臨生存威脅。 「美國人道協會」加拿大野生動物議題主管阿爾德華斯表示,由於棲息地被毀,今年在大西洋西北部出生的小海豹有很大比例瀕臨死亡。 她說,「我們不允許這些生態浩劫下的生還者再被屠殺,而且這種屠殺只是為了剝取牠們身上的皮毛,製成流行服飾。」 阿爾德華斯估計,已經有二十六萬隻以上的小海豹因為氣候變遷而死。 加拿大政府已經注意到,冰層融化威脅小海豹生存;相關主管說,今年度獵殺配額延緩公布。 漁業部發言人任金茲告訴記者說:「通常每年此時我們都已宣布獵捕海豹配額,但今年由於冰層狀況不佳,需要花更多時間檢討資料。」 任金茲表示,「我們已注意到過去四、五年來,冰層情況惡化,今年的情況更引起我們關切。」 他指出:「我們看到冰層太薄,相當不利海豹繁殖;也預期到今年小海豹的死亡率會比一般平均值高。」 加拿大去年獵殺海豹配額為三十三萬五千隻,今年配額可能會降低。 當政府部門科學家正前往加拿大東部聖勞倫斯灣南部一帶海豹繁殖地,考察薄冰帶來的衝擊之際,漁業部長赫恩暫緩宣布配額量。 通常在每年二月或三月間,該地區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海豹會在厚厚的冰層上築巢;但今年加拿大政府與動物保育團體發現,目前該地區只有融雪或破碎冰塊,這些冰層小到根本不足以支撐新生的小海豹。
日本共同通信社、產經新聞等今天引述由德、澳等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二十五日公布到南極研究的結果指出,近年來因氣候暖化導致崩裂且大量消失的拉森冰棚所覆蓋的海域內,最近發現到有十二腳海星、深海魚、新種甲殼類等珍奇生物。 報導指出,由於大規模的冰棚崩毀導致海域敞開,這次是首度針對拉森冰棚底下的生態進行大型研究,揭開了幾乎不為人知的冰海生態。 研究人員表示,拉森冰棚大規模消失才經過五至十二年而已,但原本在深海才可找到的生物已游上淺層海域,顯示棚冰崩裂帶給南極生態的影響已超乎想像,地球溫室效應若再加劇,棚冰崩裂的範圍將擴大,也將帶給南極周邊的海洋生態更嚴重的打擊。 這項研究是聯合國等組織所策劃的為期十年的海洋生物調查計畫之一環,來自十四國的研究人員搭乘德國的觀測船於今年一月到南極調查,結果發現到冰棚覆蓋下的海域內,許多原本生存在深海的生物如海鞘、冰魚、長腳海星等卻存在於淺層海域。研究人員採集的一千多種生物當中,也發現到體型長約十公分大蝦等至少三十種新種生物。 產經新聞引述國際研究「南極海洋生物調查計畫」麥可舒達特博士的話指出,棚冰崩裂使得強光照射入海,產生大量植物浮游生物,生態也因而起變化,如果溫室效應加劇的話,南極生態將受到更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